我院師生參加華南教育曆史研學系列活動啟動儀式
——暨紀念冼玉清誕辰125周年活動
1月10日下午,追尋華南教育曆史研學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紀念活動在韶關市浈江區犁市鎮大村韶關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大村)舉行。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曾穎如,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陳天翼,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方為民,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協會的有關負責人,以及我院朱雪梅教授與“築覺學社”團隊出席了活動。
圖1 朱雪梅教授給各位領導做講解
朱雪梅教授在活動儀式上對建設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大村)項目進行簡要的介紹并對基地建設的重要性進行簡單的闡述。她表示,發掘嶺南大學的曆史,展示嶺南教育光榮的曆史事迹,目的在于要讓年輕人傳承先師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習先輩們不畏艱苦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同時,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大村)的建設以及古驿道的活化利用,也為鄉村的振興發展帶來更好的機遇。
圖2 朱雪梅教授在儀式上發言
紀念活動先後舉行了“為韶關學院研學團隊授旗”、“為韶關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授牌”等儀式,并舉行了冼玉清繪畫作品捐贈儀式。
圖3 冼玉清先生
當天是嶺大校友冼玉清先生誕辰125周年,在活動現場,大家通過詩詞鑒賞誦讀、學唱《嶺南凱旋歌》等形式,感受冼玉清先生敦品勵學、高風亮節、熱愛祖國、獻身學壇的高尚品格。
著名嶺南女詩人、廣東文獻專家冼玉清先生,自幼立志救國,委身教育。自1924年在嶺南大學畢業後,她一直留校任教。抗戰期間,她不避艱辛,随校轉徙,來韶教學生活。期間,她創作了《遷韶校中書事十首》,記錄了抗戰時期嶺南大學遷址韶關浈江區犁市鎮大村辦學時期,師生們工作、學習、生活的情景。抗戰時期,以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高等院校遷址粵北堅持辦學,為粵港澳地區培養了大量人才,也為後人留下許多彪炳史冊的辦學印記和寶貴精神财富。嶺南輩有英雄出。就在1月10日,兩位廣東籍科學家黃旭華、曾慶存一同獲得了2019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就是在坪石華南教育艱難歲月中走出來的科學家,這是學有所成、科技救國的先師精神在新時代的有力體現。
圖4 “築覺學社”團隊與當地負責人合影
圖5 “築覺學社”團隊作為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開展活動籌備工作
圖6 “築覺學社”團隊與當地村民合影
“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大村)的建設,一定能為傳承先師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揮積極的作用。”韶關市副市長李欣談到。為進一步推動華南教育曆史的挖掘與活化,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在省市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和推動下,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大村)曆史資料挖掘和收集、辦學舊址遺存遺迹搶救性保護、臨時展館布展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進中。大村是省級貧困村,研學基地的建設将增強群衆“造血”功能,促進當地産業發展,進一步造福當地農民,改善生活水平,對助力打赢脫貧攻堅戰,助推鄉村振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