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

所在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首頁

學術講座

2017-06-13 作者: 浏覽數:

——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Werner Breitung教授講座

  
2017年6月6日,在建築與規劃學院2号樓314學術報告廳,在廖開懷老師主持下,來自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的德國籍Werner Breitung教授給我們帶來了關于《城市形态學視角下的城市遺産和旅遊資源研究——以蘇州水網為例》的講座。
  Breitung教授首先介紹了其研究的實踐、認知和方法三大目标:一是發展新概念通過旅遊規劃來保護蘇州水網的實踐目标;二是理解蘇州水網的發展、功能和含義的認知目标;三是考察城市形态學方法作為遺産資源評估的可适用性的方法目标。
  其次,他從遺産和城市形态學兩個方面相結合構建了其研究的理論。他提出遺産的意義比遺産的物質本身更有價值;遺産意義可以看做是一個文本,上面寫了什麼,由誰而寫,為誰而寫。遺産的意義随時間而變化,不同的時代的遺産意義取決于其當時代的遺産功能;遺産是一種生活空間,這種意義的生産來源于人與遺産的相互交流。在城市形态學的理論上,他提出城市形态學是通過分析城市肌理、形态、尺度和時間來識别不同尺度的城市元素,例如建築、開放空間、小區、地塊、街道網格,規劃單元等。城市形态學關注時間演變、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方法、遺産評估等。城市形态學方法在中國非常流行,主要應用于遺産評估、使用功能和社會精神分析等。
  在闡述研究理論之後,Breitung教授以蘇州水網為例,将城市形态學理論應用于分析蘇州老城區城市景觀。重點關注蘇州水網的曆史形态演變;水網和曆史水街;水網和路網之間的關系;水網的構成要素堤壩、碼頭和橋四個方面。指出水陸雙網根據人口、功能和形态等的不同,經曆了誕生時期、穩定和加密時期、水道支網的消失時期、水道主網的消失時期四個階段。在水網和曆史水街分析方面,Breitung教授指出蘇州水街裡弄的三種布局模式:裡弄在臨河兩側布置、裡弄臨河單側布置、裡弄不臨河後置。
  其後,Breitung教授闡述了城市形态學方法對遺産保護和旅遊發展的意義。指出水陸雙網是蘇州的特色遺産資源,是當地居民和遊客的活遺産,并分别從城市空間格局、曆史時期、社會團體、尺度上分析了遺産的多樣性和遺産意義。在旅遊發展方面,指出旅遊可為水網帶來新的功能,同時水網也提供另一種活動、另一種視角、另一種循環系統等旅遊資源價值。
  最後,Breitung教授表示運用城市形态學進行研究有其優勢,并鼓勵推薦我們在城市遺産和旅遊資源研究方面将城市形态學和社會科學方法相結合。講座結束後,Breitung教授與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和交流。當晚的講座經過Breitung教授耐心細緻地對水網和文化遺産的價值分析,為我們帶來了新啟發以及在遺産保護和旅遊資源研究的新思考。(文字編輯/廖玉馨、葉楚彤,文字審核/廖開懷,圖片來源:院團學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