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

所在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首頁

南粵古驿道韶關站文創比賽暑假進行曲

2017-08-06 作者: 浏覽數:

夏日炎炎,太阳成集团tyc234cc建院吉慧、林韶明、梁銳老師帶隊的40餘名師生,暑假期間以最大的熱忱和幹勁投入到南粵古驿道文創比賽的備戰中。七月底主辦方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公布了14所參賽高校一百多項初賽入圍作品。我院師生經過一個月的辛勤付出和堅持不懈努力提交了8項作品,入圍了5項作品。其中搭建類作品3項:時光隧道、禅驿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創意産品類作品2項:瑤木繡、多功能指示柱。為了深入了解南粵古驿道韶關站的地方特色,6月19-20日在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曾憲川書記的帶領下,太阳成集团tyc234cc和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13所參賽高校一同深入韶關仁化縣和乳源縣進行調研采風,參觀了革命聖地雙峰寨、曆史文化名村石塘村、觀瀾書院,遊曆了乳源瑤寨和地方宗廟神祠,徒步兩個小時完成西京古道梯雲嶺段的行走,與當地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座談會。調研結束後我院參賽師生及時分享心得和感想,多次召開會議确定了比賽的創作方向和分組分工。

南粵古驿道文創大賽進行時-------中期階段各小組工作記

1、 “九九歸一”小組工作記

我們最初始的想法源于穿行于古道體驗先人的足迹,在秀麗山水之中營造緬懷曆史展望未來的觀景駐足空間。前期讨論中,我們把方向定于體現曆史遷徙的休憩型驿站,試圖營造時局動蕩、路途艱辛的意境,但想法越多,空間構成顯得越雜亂零散。幾經周折,在與指導老師的多次交流,我們明白了“少即是多”的道理,用最純粹的建築語言,去表達最深刻的“曆史之路”。我們的方案是在田園古道上造出一小段“時光隧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象。以連續圓環寓意時通古達今的時間穿梭器,造型簡潔有力,以木為主要材料,給古驿道步行者提供追古思今、體驗田野風光的駐足空間。通道内置葡萄架懸挂南遷先人之姓氏牌,随風輕搖,訴說千百年來的遷徙故事,正所謂“古道悠悠兩千年,嶺南一脈接中原。先人開辟古今路,東風駿馬奮揚鞭。”
      了解到比賽的具體要求後,我們小組便着手讨論。為了充分發揮宣揚韶關文化的作用,我們選擇了産品設計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将獨特的瑤繡定為文化傳播主題。之後,為了充分了解瑤繡的文化及基本技法,我們上網查閱了資料文獻,并且買來了瑤族刺繡的工具書進行學習,從中提取出了瑤繡文化容易掌握的主要刺繡方法。最後,我們便決定用瑤木繡這個創意概念來推廣宣傳粵北地區獨一無二的瑤繡技法。在得到指導老師的認可後,我們便在電腦上建立模型,結合七巧闆進行不同瑤繡技法的不同表達模式,如松果繡、鹿角繡等,并對如何開展親子活動的瑤木繡進行了流程設計。初篩方案時完成了邏輯性強的的ppt介紹,并預定了材料着手後續的實體制作。

3、“我覺得可以”組工作記
      在看到仁化縣石塘村旅遊标識的現狀時,我們都不約而同歎氣标識系統的簡陋和無趣,分明是塊璞玉一般原汁原味的曆史文化古村落,但沒有匹配的指引和标識相得益彰更好體現粵北村落的美麗。石塘村已是開發較為完整的村子,然而在這裡的指示牌設計生硬,甚至出現一些文字錯誤的标識牌。我們想要用專業所學去為這裡做點什麼,既能增加實用性與指引性的旅遊配套設備,又能不破壞村落的風貌。我們由村子水塘邊的功德柱構想出我們現在的多功能柱的形态。柱子的外觀取自三個當地的自然人文特點,在柱子周圍設置可供休息的木凳,同時在人體尺度上考慮了殘障人士與小孩的使用需求。另外,這裡還流傳着月姐歌這樣樸實的風俗文化,我們亦将播放音樂的功能加入柱子身上,還兼得廣播作用。盡管我們做的隻是一個小小的功能柱,但飽含了我們對石塘村的美好祝福,以及對遊客的人文關懷。

4、“629行動組”工作記
    6月19、20日,小組指導老師林韶明老師及小組成員邝穎琦等同學随廣工調研小組前往西京古道調研采風。6月25日,“629行動小組”成立,确定文創參賽作品為實體搭建。林老師為我們指點迷津,引導大家結合韶關南華寺禅宗思想,設計創作一個在路邊、稻田邊具有“如廁”、“休息(歇腳)”、“避雨”、“宣傳”、“觀光”等功能的小型裝置。裡面包括了現階段推崇的環保、生态概念和現代可持續技術,如可移動式化糞裝置---立體種植---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等,形成一條自給自足的小生态鍊。在林老師指導下,大家積極查閱資料,多次讨論,方案最終逐步成型。裝置既滿足了當地居民和古道遊客的使用便利,也利用竹木當地材料展示了原生态的鄉土搭建技術。

5、“帶着一本書去旅行”組工作記

   經過韶關的調研采風,我們小組把主要設計場所鎖定在石塘村。石塘村2008年申請上了國家曆史文化名村,已經過了一定的改造。不過我們發現石塘村有空心化現象,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兒童,公共文化設施非常缺乏。

我們小組就石塘村的現狀開會談論,最在梁銳老師的指導下決定設計流動書屋,并以此舉辦”帶着一本書去旅行“的公益活動。為了讓書屋看起來能夠富有鄉土氣息符合當地的建造特色。結合石塘村現貌,兒童缺乏公共活動空間,有待加強的文化底蘊,希望當地孩子有個玩耍和閱讀的地方,并且結合線上APP宣傳捐贈書籍的公益活動,從而提升當地人文化素質和拉動粵北旅遊産業。  
      喚醒沉睡的鄉村圖書館,愛書的人永遠不會寂寞,去看世界的路上,一直有花香的陪伴。它放在家門口是孩子們讀書玩耍的地兒,放在旅社旁是遊人們心靈栖息地。鄉村微型書屋,行動在路上,一起追尋詩意和遠方,滋養最美麗的童年,放緩都市的快節奏。

供稿:官俊傑、鄭培鑫等        審稿: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