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由我院團委、學生會主辦的“築享空間”講座系列第十二講——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分享會在建院書吧舉行。本次分享會邀請了政法學院的梁國喜老師作為我們的特邀嘉賓。學院黨委莫衛文副書記、團委書記周新林老師、學生會秘書長劉芷含老師也出席了本次活動。
交流會開始後,大家觀看了視頻短片,這個短片向我們簡要介紹了青年習近平來到陝北黃土地做知青的七年歲月,從基層到中央、從中央再深入基層的經曆。接着,師生們圍繞習近平知青歲月中的艱苦生活、習近平當上村支書後做的幾件大事、如何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題分享了研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讀後感。
第一個主題是你所了解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的艱苦生活。黃丹同學首先從習近平生活、學習和工作三個方面講出了他吃苦耐勞的個人品質,感慨“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劉斌同學回顧了書中描述的青年習近平在農村經曆過的“跳蚤關”、“飲食關”、“缺油”、“勞動關”等艱苦生活,可他依然能保持積極樂觀、百折不撓的精神,這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梁國喜老師點評:習近平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形成的家國情懷,從知識性認知和情感體驗中産生的無窮的智慧和勇氣讓他得以在困境中堅持下去。莫衛文副書記則指出,克服身體上的傷病和困苦容易,但更難是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和比别人大得多的心理壓力,正是理想和信念的支撐與動力使習近平能夠堅持走下去,這種頑強的意志和不向困難屈服的精神值得大家去借鑒和學習。
第二個主題是列舉習近平當上村支書後做的幾件大事,同時思考他是如何想到并成功實施。吳傑勝同學列舉了習近平組織辦沼氣、鐵業社和磨坊等事情,他分析這些事情能做到是因為青年習近平找到了群衆最迫切需要的東西然後努力去實現它。劉文思同學則大膽指出,在認真閱讀了這本書後,再橫向對比了西方國家領導人的經曆,相比之下,習近平總書記親民形象躍然紙上。梁國喜老師點評:青年習近平之所以能想到并辦到是因為他真正融入到了群衆的生活,“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和群衆形成了命運共同體,真正為群衆辦實事;同時運用自己的遠見和所獲知識并結合當時梁家河的實際條件,為梁家河的老百姓謀長遠、造福利。
最後,同學們還圍繞青年習近平酷愛讀書、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讨論。對于習近平“系好這粒扣子”的原因,陳智坤同學認為七年知青歲月對他影響頗深,正是艱苦的知青生活豐富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鐘傑同學還以一首小詩《照亮我們的星星》,比喻我們的習近平主席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領導着大家前行。
分享會結束時,梁國喜老師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扉頁習近平回顧知青歲月的收獲為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其一,深入群衆。我們自己就是群衆的一員,深入群衆更深層的解釋就是要處理好我們的人際關系,在做每件事情如果涉及的他人時要學會推己及人;其二,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夢想。無論我們将來會遇到什麼樣的苦難和磨難,我們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并努力一步步去實現它,“格物緻知修身”,才有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三,相信自己。接納我們自身的弱點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做能夠做的事情。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通過29名受訪者的親身經曆,生動地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我院各團支部、團員青年積極響應校團委的号召,各團支部認真組織團員進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主題讀書分享會和讀書征文活動。本次我院團委學生會舉辦的讀書分享會上,各團支部代表積極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和啟發,在嘉賓們特别是在梁國喜老師的點評下,同學們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好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