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學子志願服務中山紀念堂建堂九十周年紀念活動
2021年是全球最大的孫中山紀念堂——廣州中山紀念堂落成90周年,近日,我院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組織學院150名青年學子志願服務“九秩華堂 城市之光”——廣州中山紀念堂建堂九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重點服務“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建築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主題論壇,與何鏡堂院士、孟建民院士等親切交談,共話對曆史建築活化利用實踐的認識與展望以及中華建築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何院士以“建築記錄時代,設計讓城市更美好”為主題,談到建築應該體現時代性、地域性、文化性,需要與環境、人文、風俗、習慣相結合,并且從建築形态、空間、色彩等方面為同學們講述了建築與時代背景、地域文化的關系。他勉勵青年學子通過建築體現時代記憶,讓建築呈現時代性。孟院士以“城市審美解析”為主題,主要講述了城市審美離不開一個城市的路徑、邊界、區域、節點跟标志物的美感,離不開反應城市整體形象與氣質的城市天際線,他認為城市審美鑒賞力是有層次的,提出了藝術鑒賞金字塔等級等主要觀點。
我院 青年學子志願服務的同時,也沉浸式參與到集學術性、前瞻性、創新性、指導性為一體的高能建築文化論壇上,進一步體會到自身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和曆史價值,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并堅定做好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進一步彰顯青年學子的責任擔當與強國使命。

2019級城鄉規劃(1)班 陳茹瑩:有幸在中山紀念堂建立90周年之際參加在是中山紀念堂舉辦的“九秩華堂 城市之光”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有幸近距離聆聽何院士、孟院士的演講,對于何院士所說的建築應該是接地氣的,建築應該要與時代背景、人文環境相結合,我有所共鳴,一個優秀的建築應該是能夠體現出它獨特的時代記憶與地域價值的。孟院士所說的一個城市的形象與氣質要取決于該城市的天際線,天際線應該是有節奏、有韻律的。在聽完兩位院士對于建築與城市審美分享後我受益良多。
2020級建築類(1)班 廖彩婷:何院士用大量的經典案例讓我們了解到:一座成功的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是地域、文化和時代的融合,可以讓人們體驗到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優雅的建築用色彩、形态和體量表達出自身獨特的建築語言,與環境、人文和當地特色高度融合,不僅有實用價值還極具美感。”這是一場讓人受益匪淺的論壇。